检察官书柜 | 在这个时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4月23日设立“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中国简称为“世界读书日”)
23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渐行渐远渐无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阅读有意义吗?如果有,那么意义何在?
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特意邀请我院三位热爱阅读的青年检察官助理来聊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顺便看了看他们藏书的栖身之所——书柜,还请他们推荐了几本好书。
1
任楚翘
为了有意思而读书
读书的意义,薛宝钗说的最妙。
她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红楼梦》第56回)。一个“提”字,道尽了读书的好处。读书,就是将“市俗”拔高、抬升,“小题大做”,于是任何事都有了门道,有了奥妙,有了趣味。通过读书,提升认知,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活出滋味,这就是我读书时不成追求的追求吧。
为了有意思而读书,读书的范围是大无边的,而真正展读的书总是精挑细选后剩下的。一方面,虽然开卷有益,无奈生而有涯,书海无涯;另一方面,尽管我事事关心,但书并不是本本都有意思,总有一些佶屈聱牙、故弄玄虚的。挑书读,我的标准是“desert-island reading“,必须称得上“荒岛读物”,有书在手,即使流落荒岛,孤身一人,也能自得其乐,乐而忘返。若不能让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就算是再大牌的作者、再多人的推荐,我也不想买账。当然,取舍的前提是广泛的接触。有空逛书店,无事乱翻书,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才不会错过书中真爱。
为了有意思而读书,可以心安理得、毫无愧疚地“好读书不求甚解”,本没有什么方法可循。但真正有滋有味地读书,总少不了“虚心涵泳,切记体察“,带着生活经验读书,读书解决生活问题。每读一本书,心中郁积的问题能少一个,思考更有底气,信念更加坚定,书才算真的读完了。
阅读推荐
《从大都到上都》
罗新
推荐:
历史学家按照元代皇帝的辇路徒步从北京走到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一路上,既有轶事,也有史事,既有山川形胜,也有心路历程,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反映沿途社会现实。读罢,让人恨不能马上收拾背包去远方。
《血疫》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推荐:
描写人类遏制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纪实文学。薄薄的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但读下来绝不轻松。病毒源头地的诡异神秘、病毒感染者病症的惨烈、疫情确认时的社会紧张气氛等等细节,巨细靡遗,读之让人充分认识到埃博拉的可怕,最关键处只觉得心惊肉跳,脊背发凉。读完,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感恩生活的美好。
《司法证明方法与
推定规则》
何家弘
推荐:
作为司法者,案件证明方法和推定规则几乎每天都会用到,但背后的法理却不一定熟悉。跟随证据法权威,从学理角度透视证明方法、证明规则、证明标准和司法推定,或许可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每一章由案例引入,理论分析始终在中国法律、制度背景下展开,整本书很接地气,并不难读。
2
薛汉荻
阅读,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正处在“一个忙碌的时代”,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具象的事情填满了。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恰恰更需要多“做点无用的事”。阅读就是短期看着最无用,长期看着真正有用的东西。
《道德经》讲了一个这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一个杯子,可以把它叫瓷杯、景德镇杯子,但它之所以成为杯子,原因是里头的空。房子也如此,我们看到的是墙、门和窗,但真正的用处是它围出的空间。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阅读,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事,它的确不会立即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但是它会慢慢地更新自己,成为一个更大写的人。
上世纪,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回答:“你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和大写的人,然后热爱音乐,成为一个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一个人想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想要负载起肩负着“正义、良心”的司法职业,就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读书之于我,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阅读推荐
《法学的概念天国》
【德】耶林
推荐:
本书以作者耶林梦中自己的灵魂进入法学的概念天国展开,根据灵魂在概念天国的经历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耶林通过与概念天国中精灵的对话依次描述了 “运动场”、“法律史学院”、“大脑中心”、“概念大厅”等场景。虽然本书看上去只是一个诙谐有趣的童话故事,但是却传达了耶林深邃的思想。他以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概念天国里匪夷所思的景象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对概念法学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批判。
《中国通史:大字本》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推荐:
本书通过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这100个专题经过作者反复研讨、论证,连同创作前后历时8年,集中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大线索、大波折、大趋势。
《泥土:文明的侵蚀》
【美】戴维·R.蒙哥马利
推荐:
本书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以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3
刘作宇
我的疑问与热情在书籍之中
曾经听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世界,圆外是未知的领域,知道的越多,圆越大,圆周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就越多;知道的越少,圆越小,自己意识到的未知领域反而越少。这个比喻实在精妙无比,许多年过去我也一直牢记在心。
“你唯一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句话人人奉为圭臬,但又往往认为自己不在其中。所以在每个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总能听到许多仅凭只言片语就能远程断案、键盘治国的声音,这些声音有时会盖过相对专业、理性的声音,以致于真相不显,真理难彰。在这样喧嚣的舆论场上,我自认所知有限,因而选择不臆测、不附和,做一个人畜无害的旁观者,把疑问和热情投射到书籍当中。
当静下心来阅读时,与内心的对话代替了面对外部世界的纷扰,前人先贤的智慧、宇宙万物的原理在脑海中交汇融合,然后化身连通真理的桥梁。渡过学海的彼岸,前方豁然开朗,这大概就是阅读的终极意义,也是每一个阅读爱好者的终极理想吧。
阅读推荐
《宫崎市定中国史》
宫崎市定
推荐:
宫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有很深的研究。《宫崎市定中国史》用不大的篇幅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梳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如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等,或许会让熟悉中国传统历史叙事的人们感到很新鲜,不过其中很多观点也在逐渐被中国史学界接受,毕竟传统中国史观的弊端和狭隘确实应该重新审视和讨论了。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推荐:
张纯如的这本《南京大屠杀》早已广为人知,不过我却是最近才完整读了这本书。关于南京那场浩劫,一提起就令人心情沉重,联想到很多不忍直视的残酷画面。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书中引用的当年南京城幸存者的回忆史料真的会让人不忍卒读,书中关于日本事后如何千方百计隐瞒真相、歪曲事实的描述更是令人难掩愤怒。但如果要铭记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却是必要的,正如作者张纯如所说,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们的第一次死亡是生命的逝去,被后人彻底忘记则是第二次死亡,如果我们任由这段历史从记忆中消失,那么就等于又杀死了他们一次。
《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
推荐:
马伯庸的作品我读过最早的大概是十几年前的短篇科幻小说《寂静之城》,后来马伯庸基本就不写科幻小说,而把精力用在了历史题材小说上。他的历史小说特点在于,既不是描述真实历史人物事件,也不是架空历史,仅仅借历史朝代为背景讲述江湖武侠或者言情玄幻,而是凭借深厚的历史功底和详尽的考据,用严肃历史小说的笔锋,讲述一个完全虚构的、情节特别现代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以唐代长安城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古代版的《24小时》或者说《谍影重重》的故事,悬念一环套一环,阴谋真相为何,幕后boss到底是谁,这些问题一次次揭晓,却又一次次反转,让你读的根本停不下来。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如诗味长。
第23个世界读书日,
朝阳检察祝您阅读愉快!
往期精彩